稿费:{{item.money}}元
好评:{{item.praise}}
大家好,我是马可婷。最近各家手机品牌的消息那叫一个此起彼伏啊!又是苹果石榴,又是批阅奏折的。
小马原以为这是一场老对手之间的商战,没想到有一个老当益壮的品牌也没闲着。
没错,就是那个手机铃声是“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噔”的诺基亚。前段时间,诺基亚的全球独家授权制造商HMD科技推出了一款与经典IP芭比联名的翻盖手机。
从外观来看满满的芭比元素,给人一种小时候的过家家玩具照进现实的感觉。
除了粉色的机身设计以外,包装盒内还包含了芭比主题贴纸、粉色数据线和电池,以及印花粉色后壳、彩珠挂绳、吊饰等配饰。
小马内心OS:再晚个几十年出生,谁还玩塑料的假玩具啊?
不仅如此,一块 1.77 英寸的外屏,在息屏时可以直接当镜子用。
手机内部设置的背光按键、芭比专属主题与图标也延续了芭比风格。
诺基亚你是准备把用户当真芭比宠啊?
但话还不能说的太早,因为它作为电子产品略显不足的功能和不算平价的价格还是劝退了不少消费者。
不配备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除自带的软件外不能下载任何应用(不能用微信,但它有支付宝)
不能连接wifi,或者你是移动流量大户也可以不在意这些。
最后放一下官网的定价,小马对比之后发现这个联名款居然是诺基亚系列手机里最贵的。
▼
用网友的话来说,这又是一件“美丽的废物”,也就是指“用处不大,但实在美丽”的物品。
不过,谁说“美丽废物”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了呢?
其实,综合以上优缺点,这部手机依然俘获了一部分消费群体。
具体来说,将这部分消费群体投射到同属于“美丽废物”的抽象品类里看:
第一,这部分人群将手机的外观颜值作为主要的消费决策点。
因此我们也能够看到,活跃在市场同类产品推广下的这部分受众。
比如同属于电子科技领域的小米手机,就曾推出过几款和知名IP联名的高颜值系列产品。
主打从手机的外观设计与稀缺性上俘获目标受众的心。
第二,并不计较产品实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能够通过其他互补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的群体。例如想要买来专门用于接、打电话的受众。
或者对这部分受众来说,自身对于手机产品的需求与产品的缺陷并不发生冲突。
就比如社交场景相对较少的未成年群体,微信的使用率更低,支付宝付款码就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使用习惯。
第三,在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受众愿意享受产品所赋予的情绪价值。
一方面,从评论区网友们的呼声中也能够看到,很多人开始怀念起——那些年大家的手机都千奇百怪的时代。
小时候看到大人们用翻盖、滑盖、横屏26键的手机格外羡慕,等到自己有消费能力之后,市面上都已经被智能触屏手机所覆盖。
因此,“弥补童年的遗憾”也成为一些复古怀旧产品获得受众青睐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受众认可自身消费能力、证明购买力的一种行为表现。
但也因其在功能、外形等方面还原老旧产品的出发点,这类产品的功能性在科技演进的趋势下也会显得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一些能够从感官上为消费者带来生活精致感与情感寄托的商品,已经成为当代人释放工作压力、转移注意力的情绪调味剂。
即使没有过高的实用价值,光是摆在那里起到一个观赏作用,就足够成为受众愿意主动消费的商品。
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从一众“民间收藏家”的作品中就有所体现。
比如给各种精美的饮品杯套找到归宿的杯套收藏家。
甚至有些朋友还会给杯套分门别类地贴上标签和备注,从不同渠道收集来的杯套、附加联名IP价值的杯套背后还有专属于收藏者的回忆和故事。
再比如近几年博物馆经济兴起,带动博物馆热潮的消费群体当中一定也少不了冰箱贴收藏家的身影。
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展品微缩模型,以冰箱贴的形式出现在游客家中。
就像这位朋友说的一样,收藏的背后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喜爱,也是一种将精神享受作为消费理念的表现。
类似的还有很多,像一些自带氛围感的家居装饰品、造型或独特或精美的各类餐具等等,都成为消费者提升生活精致感的载体。
▼
随着人们“悦己”意识的觉醒,围绕消费者的生活所需产生了许多细分圈层的情绪补给产品,消费也成为一种“心灵疗愈”的行为过程。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过“零售疗法”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
而当零售疗法遇到“美丽废物”时,人们则会更容易沉浸在“想象自己拥有这些物品时的喜悦和治愈”状态当中,相应的感官体验也能得到加倍的满足。
当然,我们仍要倡导理性消费的概念。
因为在“零售疗法”的后续研究种发现,有55%的被调查者会因超出预期的消费而变得更加焦虑。
所以,在对“美丽废物”进行消费之前也应该多加考虑自身的消费能力,让这份通过消费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能够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