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海螺热血榜
( 08月 )

稿费:{{item.money}}元

好评:{{item.praise}}

品牌策划> 营销案例> 品牌人的无力感与破局之道

品牌人的无力感与破局之道

24年06月12日10时16分 solosea 来源: 转载

关键词: 互联网

1.jpg

越来越多的甲方朋友亲自下场,把朋友圈当成带货渠道,把粉丝好友当成私域流量。

虽然这不是一件体面的事,但脸重要还是饭碗重要?他们会觉得,连罗永浩都这样干,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有啥。

这让我想起大学时一个搞Chuan销的同学,他忽悠我当下线,投钱去搞一个“养蚂蚁”的产业。

他们所厌恶的无力感已经存在很久,他们非常努力,甚至有些用力过猛,但收效甚微。这些动作与其说是为了求实效,不如说是在老板面前做做样子。

不管有没有KPI,销量上不去,品牌部也逃不脱干系。Marketing确实不好做,但问题是,现在有什么是好做的?低垂之果早就被采光了。光靠放下面子拼命吆喝,肯定不是最佳出路。谋定而后动,出成绩的机会更大。



 1. 要有战略定力,在变化中关注不变 
最近读了一本书《一如既往》。一个朋友问巴菲特,“现在经济形势太差了,什么时候才能复苏?”巴菲特说:“你知道1962年哪种糖果最畅销吗?”朋友答“不知道”。“是士力架。”巴菲特又说,“那你知道现在哪种糖果最畅销吗?”“也不知道。”“还是士力架。”
与其一窝蜂去追赶潮流变化,不如想想有什么是不变的。
因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就算AI大范围使用、可控核聚变实现、常温超导落地、生命科学大跃进,人的需求不会改变。马斯洛的五层需求论可以刻在石碑上,永垂不朽。
有需求,就有商机。
拼多多现在那么火,瞄准的就是人性中的贪婪,花小钱买大货。王老吉在饮料大战中坚如磐石,主打的“吉文化”功不可没,抓的是东方民族的千古不变的好运情结。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人们经常问他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几乎没有人问他,未来10年里有什么事情不会变。贝佐斯说,未来亚马逊将一如既往地追求低廉的价格和快捷的物流。

 2. 要发挥创造性思维,出奇制胜 
“奇”是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情绪价值”。《圣经·旧约》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而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有好奇心。
“奇”的产品:持之以恒地搞新发明,推新配方。戴森最擅长这个,没有扇叶的风扇、带空气净化器的耳机,一时间圈粉无数。消费者期待厂家拥有多啦A梦,时不时从兜里掏出个让人掉下巴的家伙。创新不能停。“一整根”人参水刚面世时爆火,大厂人手一瓶用于续命,可惜未能保持新鲜,时至今日,货还在,只是被摆在商店的角落。
“奇”的营销手段:在品牌建设中,让大家张口喊WOW,这才有价值。马斯克展示皮卡Cybertruck,跟保时捷竞速,Cybertruck取胜!镜头拉开,发现它还拖着一辆保时捷!维珍航空老板理查布兰森,跟亚航老板打赌输了,化妆成女空姐,涂上口红,剃光腿毛,在亚航上当了一天服务员。
“奇”的品牌理念:当比尔盖茨高喊着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台桌面电脑时,乔布斯说要变革未来;Patagonia创始人把公司捐给了“地球”,运动品牌刮起环保风。消费者真的会为你的梦想买单,只要这件事让他热血沸腾。

 3. 要寻找优势资源,借力打力 
名创优品和优衣库生意火爆,其联合的IP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IP、KOL和明星,就是极好的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伸手就能摘到果实。
“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你若追求杰出,你就会遇见更杰出的人。有时候我也好奇,为什么可以隔三岔五能碰到一些国内外的高人,比如最近的中国公关第一人刘希平老师、英国文案之神Tim Delaney前辈等,他们也愿意赐教于我。后来想想,是因为心底一直追寻卓越,跟他们的理念有共鸣之处。
近年来,我们合作过的高人还包括特朗普的室内设计师、格莱美奖的音乐人、拍《碟中谍》和《沙丘》的制作公司、Bjork的舞台搭建商、奥地利的音乐大拿等。找优势资源不难,难的是他诚心跟你合作。
我的理念是,你的创意得足够强,值得他们为你花时间,值得他们便宜一点都想做。创意不好,他们会觉得自己名声被消费。

 4. 不盲目使用智能,不忽视人工的价值 
利用AI生成内容是降本增效的事,但后果也很明显。打电话给商家平台,如果接电话的不是人工而是AI语音,你还是会感到沮丧,因为商家给你“廉价”的服务,你感到不被尊重。淮海路兴旺茶餐厅门口贴着“我们不用预制菜”。客户和消费者都希望被真诚地对待。所以,内容营销,消费者不仅要看内容,它的生成方式也很重要。
为什么汤姆克鲁斯这几年拍电影,放着成熟的绿布特效不用,而是亲自去跳楼、跳伞、跳岸?有大的区别吗?现代的特效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但很多人去看他的电影,就是因为他不用替身和特效,亲身上阵做了这些冒险的镜头。这就是诚意。
我做方案也用AI,比如ChatGPT, Dalle,Midjourney这些。但想创意这件事,作为我们事业的核心,到今天为止,我没有跟它索要过想法。每一个想法,都应该附带着创作者的人生经历,他读过的每本书,喝过的每杯咖啡,见过的每道风景。这是对品牌的尊重。

 写在最后 


无力感对应的就是掌控感。几年前,我接触过一位意气风发的CMO,公司股价连创新高,Schedule的安排精细到10分钟,四处发表演说。这两年股价腰斩,公司裁员连绵不绝,现在很少听到他的消息了,不知岗位是否还在。

我想表达的意见是,过去的所谓掌控感,很大程度上是风口给予的,而非来自内心。在这一点上,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把公司的势能当成自己的个人潜能。

在经济下行的年代,无势可倚,更加需要依赖主观能动性。前面所说的关注不变、发挥创造力、寻找优势资源和在AI时代不忽视人工的价值,都是品牌人可以使用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帮助你破除无力感,找回一定程度的主动权。外因不足,内因来补。你可以做到的。


品牌人的无力感与破局之道
展开阅读全部

0

0
评论 0
注册/登录后,方可发布评论